您所在位置:首页 > 军队文职 > 备考资料 > 公共科目 >

2020部队文职岗位能力:通过标志词看行文脉络

2020-07-22 17:22:47 来源:中公军队文职考试网
众所周知,言语理解在考试中一般考察三大题型,即选词填空、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,几大题型中相对较难的是选词填空,相对容易得分的是片段阅读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片段阅读那些事。

从近几年考试题来看,片段阅读在考试中少则十几个,多则二十个,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,而片段阅读常考的题型也比较多,有主旨观点题、标题添加题、道理启示题、文意推断题、承接叙述题、细节判断和细节查找题等题型,其中,主旨观点题又是重中之重,把握好了主旨观点题,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,那如何才能把握住主旨观点呢?中公教育把主旨观点题分成三部分知识点展开讲解。具体是要掌握三大能力,首先,要学会主题词筛选能力;其次,行文脉络分析能力;最后,选项分析能力。今天我们就以其中一个能力,即行文脉络分析能力为例,和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点。

先看例题:

例题1.公元 1616 年,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。二人都可算作 16、17 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。二人都爱写剧本,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。比如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故事临近结尾,一双恋人殉情身亡,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。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,只可惜,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,仿佛仅仅为了“和解”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。《牡丹亭》里的杜丽娘,因梦中的相遇而思,而哀,而死,又因此而还生,而圆满。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,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,他笔下的爱,期待、给予、容纳、无嗔。

这段文字的主旨是:

A.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

B.分析《牡丹亭》独特的写作手法

C.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

D.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

解析:通过整个题目的阅读,大概知道整个文段是围绕着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写作去展开论述,文段首先引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人,并说明二人都是伟大剧作家,随后用关键词“不过”说明二者写法的不同,紧接着通过举例,说明比如后面是作为论据,目的是说明二者写法上的不一样,故本题重点说明两者的写作手法的不同。对应答案即是C项,A向伟大之处仅仅提到,未展开论述,排除;B项《牡丹亭》仅是文章的例子,非重点,排除;D项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,题干找不到依据,且文段重点是在比较二者的风格,偏离了核心,排除,故本题答案选C。

例题2.瓷器原是一大俗之物,是日常生活用品,最初脱胎于陶器。历经数千年,它才终于摆脱最初的粗陋面目,登堂入室,成了大雅的艺术品,但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日常生活,并未因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。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,在这个基础上,它才一步步登高,越来越好,艺无止境,美无止境。可见大雅寓于大俗之中,无俗也就无雅,雅俗其实是一体的。

这段文字意在强调:

A.日常生活需求是瓷器艺术发展的动力

B.瓷器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俗变雅的漫长过程

C.瓷器艺术的俗与雅之间是相互依存、辩证统一的关系

D.粗陋的生活用品在演变成精美艺术品的同时仍保持着世俗性

解析:通过题干整体的阅读可知,整个文段是围绕着“瓷器的雅俗”展开论述,首先介绍了瓷器来源,而后说到瓷器发展成为了大雅的艺术品,但是并未失去世俗性,反而在世俗性的基础上一步步登高,最后用关键词“可见”,总结上文,说明雅俗是分不开的,是一体的。A项偏离了文段论述的核心“雅与俗”,排除;B项“由俗变雅的”说法错误,文段说的是一只保持世俗性,排除;C项为文段同意转述,保留;D项偏离“瓷器”,排除,故本题选择C项。

例题3.经常有人说,“顶花带刺”黄瓜要少吃,儿童吃了会引起性早熟。事实上,黄瓜的花基本上是雌雄同株异花,可以不经过授粉、受精,结出“顶花带刺”的黄瓜。冬春季节的“顶花带刺”黄瓜,除黄瓜自身特性外,有的是使用氯吡脲造成的。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。冬春季黄瓜植株生长缓慢,雌花数量多,座果率低,因此,常常在开花当天用浓度约为 50 毫克/升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,以增加产量。氯吡脲与动物激素在性质、作用机理等方面完全不同,它对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是不产生作用的。

这段文字意在说明:

A.黄瓜“顶花带刺”存在两类不同的情况

B.“顶花带刺”黄瓜从生物机理上看是安全的

C.吃“顶花带刺”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

D.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

解析:通过整个文段的阅读,可知该片段是围绕着“顶花带刺的黄瓜”展开论述,首先提出观点““顶花带刺”黄瓜要少吃,儿童吃了会引起性早熟”,紧接着用了关键词“事实上”对前文观点进行了反驳,并用黄瓜自身特性和氯吡脲两个方面说明,顶花带刺黄瓜吃了不会引起性早熟,故本文核心在于顶花带刺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,对应C项,A项黄瓜“顶花带刺”存在两类不同的情况,分别指的是黄瓜自身特性和氯吡脲两个方面,文段有提到,但是这作为论据,非重点,排除;B项“顶花带刺”黄瓜从生物机理上看是安全的,仅是说到自身特性这一方面,为部分文段,且安全一词也无法指代“性早熟”,偏离核心话题,排除;D项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,作为文段论述的论据,非重点,排除,故本题答案选C项。

通过以上题目,大家会发现,这几个题目虽然比较长,但是,如果清楚整个文段的行文脉络还是比较简单的。通过大量的线下授课我们发现,很多考生片段阅读最难的几个点在于:题干太长导致阅读慢、行文复杂导致脉络不懂、选项相近导致难选择……这几个问题虽然表面没啥联系,但本质上都是由于行文脉络分不清楚,我相信,读懂了行文脉络,选项选择上基本没问题。那要怎么样才能读懂行文脉络呢?

其实,读懂行文脉络没有那么难。大部分题目都可以通过关键词读懂。回到上面三个题,分别提到关键词“不过、事实上、可见”,如果细心一点的同学会发现,最后选的选项基本就是在关键词之后,那么那些词语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呢?中公教育给出了总结:

1、转折词:但是、然而、实际上、不过、却、事实恰恰是;

2、因果词:因此、所以、由此可得、正因为如此、由于;

3、总结词:可见、综上、鉴于此、总之;

4、并列词:一方面……另一方面……;同时;此外;

5、隐含作者观点的词:令人遗憾的是、结果表明、我相信、我认为。

练一练

例题1.翻译时,“直译”偏重于对原文的忠实,“意译”偏重于译文语气的顺畅。哪种译法最妥当,人们各执己见。依我看,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。忠实的翻译必定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。思想感情与语言是一致的,相随而变的,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,换一个说法,意味就完全不同。所以想尽量表述原文的意思,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。因此,直译不能不是意译,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。

这段文字中,作者认为:

A.应随原文意思灵活选择翻译方法

B.忠实于原文思想是翻译的最高艺术

C.人为划分直译、意译本无必要

D.翻译时应尽量减少译者个人风格的影响

答案:C

扫描左侧二维码或者手动搜索cqwzks666,关注【重庆文职考试】,及时掌握军队文职考试资讯。

热门推荐
公告预约
省份 *
姓名 *
电话 *
QQ
微信
备考平台
考前热搜
中公简介 | 中公荣誉 | 社会责任 | 媒体聚焦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支付方式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导航 | 加入我们
Copyright©1999-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.All Rights Reserved
全国统一报名专线:400-6300-999 网校报名:400-900-8885 图书订购:400-6509-705
京ICP备10218183号-83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76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30052号